discrimination

軟體產業的職場年齡歧視

在軟體業界工作了幾年,菜鳥工程師、資深工程師、架構師和技術主管等職缺都經歷過。初期對於”年齡”這檔事其實沒有什麼感覺,大多時間都是見招拆招,盡力完成工作就好。直到步入資深工程師,開啟了面試官的技能樹後,才眉頭一皺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的單純…

資深工程師等於年資N年以上?

an old engineer

工作幾年才算是資深工程師?三年?五年?十年?這問題隨著產業或文化不同,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。

然而對我而言,資深工程師並不是一個描述工作年資的職稱,而是形容一位工程師在技術和工作能力都已達成熟。雖然成熟該如何定義又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議題,但至少”資深”和工作年資真的沒有直接的關聯性。當然在一般認知下,剛畢業且工作不到一年的人,會是頂級高手的機率相對的低。但反過來說,用一樣的方式工作十年、二十年的人也不在少數。這種”十年如一日”的態度套用在學習上,工作一年和十年的差距也是微小到可忽略。

所以當考慮求職者是否適合資深工程師,最終還是要取決於程式撰寫、相關作品集、架構設計及溝通協調能力等要素才是最終考量。

高齡軟體工程師等於能力不佳?

軟體產業近年來時常打著”團隊平均年齡低於三十歲”之類的標語在徵才,看在一位已年過三十的工程師眼中,總覺得特別刺眼。軟體工程師年齡超過三十歲是一種錯誤?或是五十歲還是資深工程師就代表能力差所以還是工程師?

實際上軟體工程師在進入資深工程師後,後續的職涯發展更像是因人而異。願意花更多時間引導其他年輕工程師入門的,或是組織技術的規劃及討論,可能會進一步的往主任工程師或首席工程師發展。而覺得自己更喜歡或適合處理人的事務的人,可能就會開始往技術主管或是Scrum Master等職缺發展。但是對於想要持續精進技術,且又不太願意增加其他處理人或參與會議等事務的人,停留在資深工程師就成了絕佳的選擇。

當主管就沒有年齡的問題了!是嗎?

kids manager

隨著自己逐漸轉為架構師或技術主管的職位後,赫然發現年齡歧視依然是存在的,只是形式有些不同。

和工程師不同的是,主管除了年齡過高仍是會受到歧視外,年齡過輕同樣也會遇到困難。當年記較輕的人擔任高階主管的職缺後,通常會先面對到管理的工程師或主管年紀比自己大的困境。依照目前的經驗,這種時候與其展現魄力強勢管理團隊,虛心聆聽並展現專業能力來引導團隊顯的更加圓融些。另外在公司內高階主管的交流中,偶爾也會因為”年輕”的議題引起主管間的討論。雖然這種討論多半止於玩笑話,但是每次談到總是會覺得有點尷尬,似乎年輕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是一種罪過。

求職年齡的甜蜜區間

從以上的觀察不難看出,年齡歧視在軟體工程師的職涯上無處不在。以自己在台灣工作的經驗來說,工程師的年齡在四十歲以前都是黃金時段,尤其在三十五歲左右會達到年齡、體力、腦力以及市場需求的最高峰。過了四十歲後,各種妖魔化的標籤就會自動黏附在身上,怎麼甩都甩不掉。

而主管的職缺目前感覺是落在三十五歲到五十歲間。最高峰會落在哪個年齡層目前還不確定,但個人猜測應該是在四十五歲左右,再過去隨著體力下滑以及薪資逐漸拉高等因素,多數人會在職涯上被迫停止發展。

結語

依照自身的經驗寫下這篇文章,除了理清自己的思緒外,也希望哪天在網路上有某個人能因為閱讀到這篇文,而改變自己對軟體從業人員年齡的刻板映像。能力是否符合所從事的職位,應該才是評斷的核心標準。

Tags: No tags

Add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